陈光宪:作为一个交响乐团,一定要有影响力

2016年11月18日,由苏州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合力组建的苏州交响乐团正式成立。5年光阴, 这支年轻职业交响乐团已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还曾登上纽约联合国总部舞台,将来自中国苏州的好声音传播向全世界,被喻为苏州文化“新三朵金花”之一。 

 

日前,新华网江苏频道专访苏州交响乐团团长陈光宪,一起回顾苏州交响乐团的发展历程,展望未来发展之路。


1.jpg

 

新华网:我们知道苏交是你一手创办起来的,你在上海交响乐团担任团长17年,当时为什么会决定到苏州来?

 

陈光宪:我是2015年的年初退休的,我在上交当了17年的团长。我后来到了2015年退休,正好在北京有个叫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我在那儿当了基金会的理事长。正好2016年,当时苏州文博中心的总裁专程跑到上海来找我,说苏州要建立一个交响乐团。因为我当时做了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的理事长,基金会是文化部直属管理的,职责就是发展中国的交响乐事业,有一个新团建立我觉得非常好。而且苏州从领导到下面这个决心很大,我觉得我们应该一起来拼一下,我觉得这个是个好事儿,所以就决定了。

 

 

新华网:在组建乐团的时候,主要碰到了哪些困难?有没有什么经历让你印象深刻?

 

陈光宪:我觉得招人是最难的,当时我也想到这一点,第一次招聘,一下子就来了六十多位。我觉得还不错,六十几位我起码能招到二十个人。真的没想到,上海招了一个,就是我觉得满意的只有一个,北京招了两个。

 

后来我们就采取了一个方法,现在看来是对的。一个是去国外招,运用一些以前我们积累的一些人脉关系。比如说我们跟巴黎交响乐团很熟,请他们推荐;跟美国的耶鲁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沟通。就这样互相请他们介绍,比如说巴黎爱乐大厅,这是世界最有名的大厅(之一),就提供给我们。那时候我也很觉得很自豪,苏州交响乐团的考场就在巴黎,这个其实也是一个宣传的过程。第二个在国内,跟一些音乐学院的老师,就给我推荐他们好的学生过来。慢慢这样,大家觉得你苏交初具规模了,慢慢这个队伍就起来了。

 

 

新华网:5年时间里,你打造苏交的顶层设计是什么,主要重视哪几个方面?

 

陈光宪:当时在建的时候我就提出苏交是个职业乐团。那么作为职业乐团它有几个标志,除了演奏水平比较好以外,很重要的标志首先要有乐季。

 

从我们苏交成立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有乐季。比如说每个礼拜,我们基本每个礼拜六都有不同的音乐会,这个音乐会都是一年或者一年半以前我们就确定了。那么这个就是我们交响乐行业里的主营业务。乐团好不好?一看他乐季手册就知道。一个团水平大概怎么样,他请了什么人,水平怎么样,财力怎么样。 

 

第二个就是要有普及,因为交响乐你一定要有观众来看,如果你的乐队再好,你没有观众看,每次票都卖不掉,这个团不会长久。所以我们当时就有了一个叫艺术教育的部门,它要做很多的普及教育,比如说我们下到学校,下到社区,我们做讲座,每场音乐会我们前面都有导赏,都属于普及的系列来为乐季服务。

 

还有作为一个交响乐团,一定要做影响。当时我们就定了办一个国际钢琴比赛,你会向全世界去发布,然后钢琴音乐学院这些教授都会来参与,这样一下把苏州交响乐团的名声就带出来了。然后一定要有自己的作品,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我们就举办了金鸡湖作曲比赛。能够有这么一些活动,这个团就能够撑起来。

 

 

新华网:苏交成立5年,去国外、包括在联合国的巡演,次数还是很多的,这种积极的走出去对提高中国交响乐作品影响力,传播江南文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陈光宪:这个其实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因为现在你要通过交响乐、电视等去宣传并不容易。很多就是靠口碑,靠口口相传出去,尤其在国外的影响力。所以从第一年我们就组织了巡演,到法国跟德国参加了一个艺术节。这些艺术节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就借着这个平台能够上去。第一年我们就去了法国跟德国,最后压轴一场演出是柏林爱乐。我们苏州交响乐团是在他的前面一场,放节目单的时候是齐名的,其实也是我们借着这些平台能够提高我们的一个知名度。

 

还有比如说联合国其实它是一个艺术的活动,那天我很感动,跑进联合国从大门一直走进去,全部都是“你好,苏州!”这样的标语。我说苏州广告做的厉害了。我们中国驻联合国的大使专门请了大概八十几个国家的大使,联合国秘书长还发了一个视频来祝贺,这个也是影响很大。

 

 

新华网:新冠疫情发生后, 苏交也积极创新,通过“线上音乐会”、“VR、4K、5G”等新的形式保持演出不断档, 这方面能否介绍下?

 

陈光宪:这次疫情对我们是个很大的考验,首先我们老外很多,而且那个时候正好是春节放假的时候,很多老外都回去了。那个时候可能有二三十个演奏员不在,我等于这个乐队缺掉二三十个人,所以演出必须是从上海、其他地方借乐手过来完成。

 

第二个那个时候也不能卖票,后来我们跟中国移动的咪咕合作了6场现场音乐会,通过咪咕在现场给我们转播。去年是纪念贝多芬250周年,我们演了贝多芬的全套交响乐和(钢琴)协奏曲,通过线上线下同时进行,还算比较顺利。后来外国乐手逐步都回来了,我们乐队就全了,线上我觉得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后来又跟(工信部)一个叫5G8K合作在福建举行了一场音乐会,声音、画面都是比较好的。这些都是我们的尝试,我觉得很有必要。

 

 

新华网: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在庆祝党的百年华诞这块,我们苏交做了哪些安排?

 

陈光宪: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全国的一个大事,也是我们音乐界的大事,所以我们苏交今年演了一个是交响乐《沙家浜》,因为这个是发生在我们苏州的沙家浜,另外我们创作了一个叫《世纪波光》,是一个多媒体的交响乐,把苏州评弹、合唱都融入在这个里面,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二个我们举办了一个“音乐党课”。用音乐来讲党课,因为每个党的历史时期,比如说长征、抗战,黄河大合唱、国歌都是这期间产生的。解放以后有红旗颂等,一直到新时代都有这样的歌曲,那么我们就把这些带去了学校、社区、党政机关,包括有一些四重奏的演出都加入进去。我们还举行了一些像今年的金鸡湖国际作曲比赛,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庆祝建党100周年。

 

 

新华网: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去推动交响乐的普及?我们苏交又是如何去做的?

 

陈光宪:这其实一直是个问题。我举个简单例子,在欧美一些国家,一套节目一般可以演2场3场,最多就到4场,说明他有市场,观众都会去听、去买票。我们现在都是一套节目演一场,第二场可能就卖不动了。这样成本也高,人家排一次可以演三场,市场成本就降低了。第二个像国外一些城市人口比我们少多了,但交响乐普及程度很高。所以我们采取了很多办法,每个月都办大师普及音乐的讲座,我们请一些有名的教授专家来跟大家讲,这次讲马勒,下次讲贝多芬,再下次讲中国乐曲等等。还有普及到社区、学校,但毕竟有限,这个只能慢慢来。

 

我现在有个计划,苏交要成立一个附属青少年交响乐团,用我这里的首席声部长去教这些孩子。哪怕你不会,我也可以把你招进来。我觉得通过一年的训练,我完全可以让他在台上演奏,而且我们已经有过这样的尝试了。那么第一年我做一个样板,做完了以后我就大规模招生。最好能够招10个交响乐团,20个交响乐团,这样1个乐团100人,10个就是1000个人,加上他们的家长就有五六千人。这样使我们的全民音乐素养能够提高。

 

 

新华网:相信苏交承载了一个你对交响乐的梦想和期许,在你看来,一个城市交响乐团的使命是什么?你的目标是把苏交打造成什么样的乐团?

 

陈光宪:我对苏交是很有感情的,我觉得是跟苏州的政府,包括我们园区,包括我们所有的乐手一起去做这件事。我确实知道,成立一个交响乐团绝对需要政府的大力度支持。通过苏交我也实现了很多我的一些想法,比如说乐手自己带乐器。以前交响乐团都是提供乐器你来用,设置专人管理、保养乐器。那么我一直想改变这个状况。当时我招聘乐手的时候就要求乐器自带。我请专家来鉴定你这个乐器是符合我苏州交响乐团的要求,你用了以后我可以给你一些补贴。我算过一笔账,我们发了这么多补贴,成本远低于提供乐器,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尝试。

 

接下来我觉得我们苏州交响乐团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我们自己特色的作品,江南风格的、中国风格的。今年我们就办了一个叫华夏音乐节,华夏音乐节里边我们都演的是中国作品,我希望中国作品越来越多。交响乐的发展,古典时期就是贝多芬、莫扎特、海顿这样,到了浪漫时期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特色的东西。比如俄罗斯、比如芬兰,都有各自特色,我觉得中国目前还没有,慢慢通过我们各个交响乐团的努力,作曲家的努力,能够形成一个叫中国乐派,这是我们的一个梦想。

 

今后到国外去,除了能演贝多芬以外,还能演苏州评弹、我们自己其他优秀的民族音乐,当然我们现在也有一些,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合力,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我觉得通过我们的努力要把它完成,这样才能在世界交响乐之林有一席之地。

 


台前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