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8日,由苏州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合力组建的苏州交响乐团正式成立。五年磨一剑,这支年轻职业交响乐团在国内外已颇具影响力,曾登上联合国总部舞台,将来自中国苏州的好声音传播向全世界,被喻为苏州文化“新三朵金花”之一。这背后离不开乐团母公司苏州新时代集团的全力支持和布局规划。
日前,新华网江苏频道专访苏州新时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苏州交响乐团董事长陈龙,一起探寻这些成绩背后的“苏交经验”。
新华网:在您心中,一个优秀的城市交响乐团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陈龙:我觉得首先是窗口,它可以展示城市的形象,对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是教育,为这个城市的广大市民朋友提供一个高雅脱俗、优质的精神食粮,让大家能够感受到交响乐的魅力;第三是要深入到广大群众,要接地气,不光要传承古典音乐,也能够不断用自己的作品和这个城市同呼吸、共命运。所以我们要有一些自己的作品,体现城市的特色、城市的文化、城市的底蕴。也是进一步讲好城市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新华网:苏交在您刚才所说的这些目标上,已经达到了怎样一个状态?
陈龙:苏州交响乐团经过五年的建设,应该说是一个特色鲜明、专业水平比较高的一个乐团。按照业内专家的评价和广大听众的反馈,我们的专业水准在全国是名列前茅。我觉得这个首先得益于我们的团队,我们的管理团队是非常专业,我们的团长陈光宪先生,音乐总监陈燮阳大师,首席指挥许忠先生。我们的乐手虽然平均年龄只有30岁,但是全球招聘的顶尖的音乐家。
应该说我们是高开高走,虽然成团时间不长,但是已经很好地为苏州这座城市增添了靓丽的色彩。有很多大的活动,比如说去联合国总部,他们不光是展示苏州,也展示了改革开放的中国的形象,也是一面镜子。
我们还创作了很多具有苏州特色的一些音乐主题,每两年举办一次钢琴大赛,要求就是体现苏州元素。再一个就是我们很好地和苏州广大市民进行深入互动,举办了大手牵小手,音乐家艺术家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工厂等活动,为市民提供艺术普及方面的服务。所以我觉得成立交响乐团,是苏州市委市政府正确的、英明的决策。
新华网:您刚提到当时去过联合国总部演出,还进行了一些对外文化交流,有哪些印象比较深的经历?
陈龙:2019年我们苏交应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代表团邀请,去到联合国总部。我当时作为领队,印象特别深刻、也觉得很感动的,就是当时的特命全权大使马朝旭先生,他在音乐会开幕式上致辞的时候讲到,苏州交响乐团是一个年轻的乐团,是苏州改革开放的窗口,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苏州交响乐团是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的乐手组成的一个小联合国,今天站在联合国总部的舞台上,为各国驻联合国代表演出,体现了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的包容,中国文化的自信。
这个当时印象特别深,另外一个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好多华人华侨听说苏州交响乐团在联合国总部演出,通过各种渠道来打听这事,甚至还有人从其他城市赶来。演出结束后,还有华侨邀请我们共进晚餐,大家都是高度评价,也为我们传播中国文化点赞,为我们加油鼓劲,这些都是非常难忘的经历。
新华网:全国交响乐团有很多,为什么苏州交响乐团会被选中, 登上联合国舞台表演?
陈龙:这个我想就是慧眼识英雄吧,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个是我们和中演集团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他们负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我们苏州交响乐团也多次与其合作国外演出,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名声。另外很重要的是马朝旭大使讲的这句话,他说我们是个国际化的乐团,60%以上的乐手都是外籍乐手,他觉得表现了开放与包容。我们很多乐曲都是中国的,外国人演奏中国乐器,我觉得可能比中国人演奏更加有一些独特的地方。
新华网:我们知道您是新时代集团的董事长,同时也是苏州交响乐团的董事长,能否介绍一下新时代集团?
陈龙:苏州新时代文体会展集团是苏州工业园区直属的国有全资企业,我们是一个全国少有的业态综合的大型国有企业,是文体旅会展等深度融合的一个企业,我们旗下有苏州文化艺术中心、苏州国际博览中心、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苏州文博商旅有限公司,也有苏州新三朵金花中的两朵:苏州芭蕾舞团和苏州交响乐团,此外还有些配套服务的酒店。业务包括会展、艺术、体育、旅游等多个领域,大型公共场所的从建设到后期的管理运营、内容生产和创造,我们是全产业链的一个集团。
苏州交响乐团是一个全新的机制,它市场化运作,由苏州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市区两级共建。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实行团长负责制,日常的管理由新时代集团负责。我觉得这样非常好,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国内有很多交响乐团,其实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个工种都有。我们苏州交响乐团有后发优势,所以也总结学习借鉴了不少其他交响乐团的经验教训。所以我们让艺术家负责演出、内容生产,而后勤保障方面由集团专业的团队负责,比如工程维修、人事、财务、法务等等。这就大大减轻了苏州交响乐团对日常事物牵扯的精力,让艺术家们潜心创作、演出。
还有一点,因为苏交是市场化的企业,我们在吸引人才、招聘、解聘上有更灵活的机制,按照一人一岗,一岗一薪的原则,国内外乐手同工同酬,一切以技术及敬业精神来判断一个乐手是否合格。优秀的引进,不符合要求的末位淘汰。这样灵活的用工机制保障了交响乐团的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新华网:现在很多乐团的生存状态更多还是需要政府进行补贴,苏交在商业和管理这两方面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陈龙:苏州市委市政府,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对苏州交响乐团是非常关心和重视的,他们把苏交作为一个城市名片、作为提升城市市民素养的推动器来看待的。所以领导的站位很高,不是说要苏州交响乐团去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是乐团作为一种良好的营商环境去构建。
大家知道,苏州工业园区国际化程度是比较高的,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家、商务来宾以及他们的家人朋友,他们对高雅艺术的需求是很旺盛的。所以我们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对交响乐团的支持和投入,而不在于一定要实现多少经济回报。客观上来讲,在国内通过市场化运作,让交响乐团能够自负盈亏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交响乐相对还是比较小众,市场需要进一步的培育。
所以苏州市委市政府,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都给予苏州交响乐团大力的支持,经济上是收支两条线,政府该补的补,我们该走市场化的也走市场化,而且建立了良性机制。苏交也积极拓展消费市场,老百姓有没有人买票,这本身也是检验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科学的顶层设计是很重要的,市场与补贴这两条线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